中國古(gu)代(dai)陶藝建筑在漢(han)代(dai)迎來了(le)第一(yi)個(ge)高峰。兩漢(han)時期(qi)經濟(ji)的迅(xun)速(su)發展,因此在雕塑(su)建筑上較先(xian)秦有很大的進(jin)步,舊式(shi)的明器如青(qing)銅等(deng)逐漸減少,陶制的建筑明器開始流行,這種特(te)殊明器稱之為陶樓(lou)。
隨著20世紀(ji)考古(gu)的發現,大量漢(han)代建筑明(ming)器出土, 陶(tao)樓作(zuo)為“周禮(li)”到“漢禮(li)”歷史轉型(xing)中隨葬陶器的典(dian)型(xing)代表,體(ti)現了(le)當時(shi)喪(sang)葬禮儀文明(ming)的架構。
國家一級文物四層綠釉紅陶樓
其造物(wu)觀念深受當時(shi)社(she)會風俗和身份地位(wei)的(de)影響,同時(shi)也蘊含了神佛思維向實(shi)用主(zhu)義的(de)轉變歷程,是漢代(dai)人對(dui)現實(shi)生活美好愿景(jing)的(de)體(ti)現,也印證(zheng)著后人對(dui)古人“天上宮(gong)闕”的(de)想象。
漢彩繪陶庭院(yuan) 藏于(yu)焦作市博物館
漢(han)代陶樓的(de)創造設計源于對現實建(jian)筑的(de)模(mo)仿。東漢(han)時期,建(jian)筑中樓的(de)種類繁(fan)多,孫機(ji)先生就曾寫道:“城(cheng)門有(you)譙樓,市場有(you)市樓,倉儲有(you)倉樓,瞭望有(you)望樓,守御有(you)碉樓”。
東漢4層彩繪通體(ti)陶倉樓(lou) 焦作市(shi)博物館
東(dong)漢帶豬圈3層灰陶倉樓 焦作市博物館
東漢2層(ceng)二連(lian)倉彩繪(hui)陶倉樓 焦作(zuo)市博物館(guan)
有些出土的陶倉(cang)樓達(da)到了7層之多(duo),當(dang)時技(ji)術是遠遠無法實現的,疊(die)加手(shou)法表達(da)了世人“上與浮(fu)云齊”的想象。
東漢7層連閣(ge)式陶倉(cang)樓 焦作(zuo)市博物館
三層(ceng)綠釉陶(tao)百戲樓 藏于河(he)南博物院
四層綠(lv)釉陶望(wang)樓 藏(zang)于河南博物(wu)院
漢代末期是地(di)方割據(ju)、諸侯相爭(zheng)的動(dong)蕩年景,望樓所(suo)具備的瞭望功能可以有效(xiao)地(di)觀察敵情,進行提前防御,守衛(wei)家族。因此望樓一般(ban)較為(wei)封閉,裝飾(shi)也很少(shao),顯示出威嚴肅穆的勢態。
司(si)馬遷(qian)在《史(shi)記》中曾記載一(yi)言——“仙(xian)人好樓居”。
漢代神(shen)仙思想(xiang)逐(zhu)漸世(shi)(shi)俗(su)化(hua),世(shi)(shi)人(ren)多(duo)認為仙人(ren)都居(ju)于高樓之上,建造高大(da)的閣樓便(bian)是與神(shen)仙結交(jiao)相(xiang)會的方法之一,如(ru)早期唐代李白(bai)詩中(zhong)“危樓(lou)高(gao)(gao)百尺(chi),手(shou)可摘星(xing)辰(chen)。不敢(gan)高(gao)(gao)聲語,恐驚天上人”。“登(deng)高(gao)”的(de)信(xin)念深(shen)深(shen)地鐫刻在人(ren)們心里,闕觀樓閣(ge)也(ye)就承載(zai)著世人(ren)對神仙世界(jie)的(de)憧憬和(he)向往(wang)。
懿德太子李(li)重潤墓(mu)闕(que)樓圖 陜西歷史博(bo)物館
陶樓也是漢人對心(xin)中向往神佛的再現,這些陶樓在(zai)仿(fang)照現實(shi)建筑的基(ji)礎上,表(biao)現出人性(xing)向神性(xing)的追求渴望(wang)(wang)。渴望(wang)(wang)死后靈魂升天,羽化成仙,能(neng)成為至高神界的人物(wu)。
有些陶(tao)樓則在建(jian)筑細(xi)節、構件上增加了多(duo)種(zhong)夸張的(de)藝術裝飾,增添了許多(duo)古人心中(zhong)象征仙(xian)界(jie)的(de)符號(hao)元素(su)。
諸如瑞獸(shou)、鳳鳥、羽(yu)人、騰云(yun)等,朱(zhu)雀(que)、鳳鳥屬(shu)火,象征著生命和陽氣;羽(yu)人有翼(yi),可不死不滅,是順(shun)利進入(ru)仙界的保障;龍是可以升天潛淵(yuan)的神仙“座駕”。如(ru)漢代墓室壁畫中羽人引(yin)導的乘龍飛(fei)升(sheng)圖。
這座陶樓院和漢代佛(fo)寺建筑造型相似。漢晉時期,已有“浮屠”的稱呼(hu),東漢時期佛教盛(sheng)行,有(you)(you)學者認為這個陶樓(lou)院與漢魏時期的寺(si)院有(you)(you)相似(si)之處。
陶(tao)樓(lou)作為漢代(dai)陶(tao)塑建筑明器,內含了(le)建筑的基(ji)本(ben)元(yuan)素,同時包含了(le)雕刻(ke)、繪(hui)畫、陶(tao)藝等因素,是中(zhong)華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(ti),向世人展示著(zhu)古人卓越的智慧和漢代(dai)優秀的建筑基(ji)因。是中(zhong)華上下(xia)五千年難得一見的珍寶,其蘊含的歷(li)史意義、建筑文化、社會風(feng)俗、美學(xue)價值都令現代(dai)學(xue)者心神向往研(yan)究至今。